找到相关内容13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聚净戒

    《璎珞经》、《地持经》之外,汉译《摄大乘论》的三种译本关于“三聚净戒”的名称也有个别的不同。北魏佛陀扇多的译本称为“止戒、摄善法戒、作众生益戒”。梁真谛的译本称为“摄正护戒、摄善法戒、摄众生利益戒”。...

    林子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3241161.html
  • 纪念续早老法师圆寂二十周年

    肉身。 于一九四六年,法师准备往江南住佛学院求学,途中经银川承天寺,戒成法师坚留以护持,他遂任之为知客、监院及维那护戒成法师闭关百日,后来戒成法师在宁夏各县讲经弘扬佛法,委续早法师代方丈年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5359749.html
  • 六度万行是修菩萨道的根本

    ,能以安住不动。以上三种忍,次第分别为观人、观法、观空而忍。   以能忍故,则可护戒清净,所修善法亦皆可成就。嗔恚为修行的大障碍,能修忍辱度即可去嗔。   六度之四为精进度,心能精纯无杂不懈地努力上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0560755.html
  • 《坛经》中的阿含精神

    阿含经》的〈念经〉说: 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,便习正念正智。若有正念正智,使习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…  因此,只要于根尘接触时,保持正念正知(正智),那么,就能守护诸根(六门)、护戒,最后生起「定」。此处的「定」,便是来自生活中时时保持正念正知。由以上所说的「一行三昧」、「般若三昧」、「无念行」,可以看出其特色在于「不待时节」:在行住坐卧时都不染着于一切法。要注意的是,此处的「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147817.html
  • 佛学研究法及其特色

    释尊说:  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,便习正念正智。若有正念正智,便习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。若有解脱,便习涅盘。(T1,p485c)   在这原始的至教量中,释尊明白地指出修行的次第:由「正念正智」开始,依次经过「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」到「见如实、知如真」,此时生起了瑜伽现量,看清了身心的实相,接着进入「厌、无欲、解脱」,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0453015.html
  • “以戒为师”的经典依据

    “明人能护戒,能得三种乐:名誉及利养,死得生天上。”(《四分比丘戒本》,大正22.1022下)   可见,修行若止于持戒,最多不过得生人天。虽然,戒是成道的根本和基础,所谓&... “明人能护戒,能得三种乐:名誉及利养,死得生天上。”(《四分比丘戒本》,大正22.1022下)   可见,修行若止于持戒,最多不过得生人天。虽然,戒是成道的根本和基础,所谓...

    真净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2953660.html
  • 丛林之设,以众僧为本

    中止,所以设定「放参」的规定。   这项规定松弛了修行者精进的道念,动摇了丛林原本重视修行的立场,也反映了丛林过渡期的种种现象,所以宗赜为了促进修行者的自觉,在《禅苑清规》一开始就提起了「受戒」、「护戒...   第一卷包括受戒、护戒、办道具、装包、旦过、挂搭、赴粥饭、赴茶汤、请因缘、入室等十项目。强调出家者必须并受声闻戒、菩萨戒,彻底实践持戒持律的生活态度,细述把握道心的基本理念。   第二卷包括上堂、...

    佐藤达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4167520.html
  • 领纳戒法于心 解行必须相应——虚云老和尚论受戒及行持戒律

    则自利未能。”(《卐续藏经》卷38)倘若不明戒之妙义,稀里糊涂受戒,稀里糊涂犯戒,则劳碌一生,也只能是虚费心血。是故受戒者必须深解戒之妙义。  三、谨慎护戒,要说到行到  发上心得上品戒体,从解起行,...谨慎护戒,宁可有戒而死,不可无戒而生。(《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》,p344)  虚老这里强调要宁死不犯戒,其意是说,若不谨慎护戒,则无由去烦恼缚,无法脱生死黏。有戒,则戒体在而慧命存;无戒,则戒体失而法身...

    何小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0560756.html
  • 过有道德的生活

    省视自己,是拿来规范自己的!末法时代持戒、护戒、倡戒,佛之弟子人人有责也! ...

    行因

    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7/184520148.html
  • 学戒持戒不是拿著戒尺去衡量他人

    后果实在严重!我们发心到佛寺帮忙为自己培福,固然很好,若贪念不除或不明因果,损坏或任意取用,则有损自己的发心!   总而言之,戒是拿来省视自己,是拿来规范自己的!末法时代持戒、护戒、倡戒,佛之弟子人人...

    行因

    道德|戒律|学戒|持戒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037151702.html